中国福利彩票3d走势图彩吧助手

新闻动态
首个世界冰川日 | 一根“老冰棍”带我们回到80万年前
发布日期:2025-04-15 15:10    点击次数:97

3月21日是第一个“世界冰川日”

联合国大会2022年12月通过决议

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

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

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认识

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7.5万座冰川,覆盖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冰川和冰盖储存了全球约70%的淡水。由于气候变化,地球冰层正在迅速消退。保护冰川和冰盖资源不仅对环境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也影响着经济稳定和文旅服务等。

为什么冰川对人类如此重要?

冰川之下隐藏着哪些秘密?

展开剩余92%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气候学家是怎么说的吧!

专家简介

叶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项目权威专家,资深气候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国际科学理事会“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核心项目执行主任

“国际灾害综合风险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编委、《国际灾害风险科学期刊》副主编

为什么冰川对人类如此重要?

冰川对人类的重要性体现在淡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与稳定、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价值以及文化与旅游价值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冰川的保护工作,减缓冰川消融的速度,以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学家如何利用冰芯研究古气候呢?

冰芯钻取自冰川内部,可以说是研究气候的“百科全书”。积雪年复一年地累积,从下往上逐渐形成一层层冰层,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气温低,雪粒细且紧密;夏季气温高,雪粒粗且疏松。因此,冬季和夏季积雪形成的冰层之间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差异,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

冰芯堪称保存地球记忆的“老冰棍”

对冰芯的研究,科学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冰本身、冰内包含的可溶和不可溶物质、冰芯包裹的气体。例如,冰芯中氢、氧同位素比值是度量气温高低的指标;冰芯气泡中的气体成分和含量可以揭示过去的大气成分;冰芯中微粒的含量和各种化学物质成分的变化,可以提供不同时期的大气气溶胶、沙漠演化、植被演替、生物活动、大气环流强度、火山活动等信息。

气候学家正在研究冰芯

用冰芯研究气候的灵感从何而来?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据说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夏日,丹麦古气候学家维利·丹斯伽阿德博士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与哥本哈根大学的几位科学家结伴来到海边的小酒馆,一起品尝店主特制的威士忌酒。

按照传统习惯,大家举起手中的酒杯,共同高呼:“干杯!”在碰杯的那一刻,丹斯伽阿德博士的目光突然被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所吸引—冰块融化后,酒中会出现气泡!

他向同伴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冰能够将空气封存起来,那么冰芯中是否会保留着过去的大气信息呢?”

基于这个灵感,丹斯伽阿德博士分析了从格陵兰冰盖上钻取的大量冰芯样品,开始了“重建”过去近80万年地球气候历史的艰辛工作。

生活在“气候变化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特别是青少年。为此,叶谦教授还专门为孩子写了一套“地球气候之书”。

↓看看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书↓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服务协会

多位专家联袂推荐

↓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这套书的珍贵在于

它摒弃了气候变化的沉重

以科学家特有的浪漫、对生活的热爱

将气候变化转化为一次跨时空的探索之旅

引领孩子在冰川之下深入万年光阴

在玛雅金字塔上丈量文明的呼吸

每一个数据都成为有故事的生命体

每一页文字都在叩击

人类与自然对话的哲学命题——

当冰川融入海洋

我们终将在科学之光中学会敬畏与共生

01

著名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力荐

领略跨学科的“互洽”之美

在《冰川之下》里,叶谦先生首先从“深时”(即书中“时间的深渊”)开始,介绍了格陵兰冰盖,以及科学家们如何从研究由极地采集的冰芯入手来恢复古气候的传奇般的故事。

叶谦先生还巧妙地把地球与人类演化的历史与气候变化结合起来,详细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朝代的更替、文明的兴衰到战争的胜负,无一不受到气候的深刻影响;作者从河姆渡、三星堆、玛雅文化、美国西部的梅萨维德文明、都江堰与坎儿井讲到了俄法战争中拿破仑的惨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把复杂的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引人入胜。

在《融冰时代》中,叶谦先生用他的如椽大笔,继续讲述了脆弱的冰冻圈、海水的咸化、洋流的改变、气候变化对生物圈与人类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反过来对大气圈所施加的影响等重要论题。同样,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知识,也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娓娓道来的:从蜜蜂与胡蜂大战、温水煮青蛙、矿井下的金丝雀到气候系统中的“金丝雀”,作者娴熟老道、“润物细无声”般地向小读者们传递了一些复杂的科学内容。

叶先生在这两本书里,不仅普及了相关科学领域的知识、授人以鱼,更着眼于授人以渔——在字里行间传递着科学家们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以鼓励青少年读者们见贤思齐,将来矢志不渝地去探寻未知、追求真理、破解大自然的奥秘。

02

意想不到的趣味故事

科学解析充满人文温度

从少年儿童的兴趣出发,将气候变化这一全球议题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诙谐生动地阐述,深入浅出地剖析,融会贯通地讲授,引领读者探索气候的奥秘。

三星堆人为什么突然离开故土?

玛雅文明的衰落只因缺一条大河?

纳米布甲虫为什么要在夜里爬上沙丘?

全球气候会在几天之内由暖变冷吗?

一杯威士忌给气候学家带来怎样的灵感?

……

左右更多

原来这些都与气候变化有关!

03

看聪明的头脑如何思考

培养孩子的科学思辨能力和系统思维

鼓励孩子像气候学家一样,以长远的眼光去洞察这个世界的奥秘。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锻炼。孩子会学会如何以系统思维去分析复杂的世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像气候学家一样思考

气候学家最好有多个专业的学习背景。研究单块砖头的科学是一码事,而建筑学则是另一码事。气候研究也类似建筑学。一位建筑大师不但要懂得哪块砖头有什么特性,还要懂得将它用在什么地方,将它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性等也考虑进来……

04

渗透中小学多学科常识

助力“小升初”无缝衔接

对于小学生,本书中精彩纷呈的故事不仅能够使他们领略到自然科学的神奇魅力,更能通过多学科知识点的串联,激发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小升初”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中学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科串联宝典。通过阅读,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目的知识,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左右更多

我们在这里,

邀你共同关注气候变化!

购买

“地球气候之书”(全2册)

(适读年龄:8~16岁)

用趣味故事讲透气候变化

从日常出发,带孩子打破思维惯性

看向更大的世界与更远的未来

发布于:北京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